当前位置:主页 > 红色往事 > 英烈故事 >

赵兴元

2020-10-25 admin
赵兴元,1925年1月出生,山东人,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,1940年6月入党,历任战士、班长、排长、指导员、营长、团长、师长、副军长,黑龙江省军区政委,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、政委。
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。曾当选第二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第九、十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十二届中央委员,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。赵兴元同志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战争,战争年代9次负伤,荣立特等功2次、大功6次、小功7次,被授予“模范党员”、“文武双全的全面英雄”等荣誉称号。33次见到毛主席。1950年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,并作为战斗英雄代表出访前苏联。离休前任旅大警备区政委。
原旅大警备区政委赵兴元中将,因病于2016年7月13日晚在辽宁大连去世,享年91岁。
每次战斗,赵兴元都几乎在最前线,用“九死一生”来形容赵兴元,一点都不为过。
四平,赵兴元大腿动脉被打穿,鲜血溅出两三米远,差点“光荣”;打锦州,赵兴元近800人的加强营打得只剩下22人,他率领最后5个还能动的战士冲上敌人的阵地,俘虏200多敌人;打海南,还是赵兴元的一个营,歼灭国民党军前进指挥所和一个炮兵团。
今年(2007年)82岁的赵兴元挥着手,声音洪亮地告诉记者:“战术原则有千万条,勇敢永远是第一条。”
永远把勇敢作为第一条作战原则的赵兴元,一直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,一生9次负伤。在他的心中,1948年10月发起的锦州战役,成为最深刻的记忆。
“真正打锦州城,只用了31个小时,难就难在拔除外围一个叫配水池的据点。”时任某部1营营长的赵兴元说。
配水池是锦州城北制高点,距城墙1公里左右,本是锦州城市供水池。国民党守军放干了池水,在此修建了永久防御阵地。夺取配水池,也成为控制锦州城北之关键。
“敌人有一个加强营守卫配水池,前面布置了5道铁丝网。”赵兴元说,“敌人的地堡有1米多厚,用钢轨加水泥做成的,火炮打上去,就是一个白色的点。”
解放军一个突击连的官兵,刚准备从壕沟爬上来,敌守军就摇动了引爆炸弹的电话线。“这个连是我们营的3连,只有一个指导员活着回来。”
经过艰难突破,1营终于占领了距离配水池阵地不到100米的6间红房子。营里的党组织迅速召开会议, 赵兴元说,“我们营从来没有打过败仗,哪怕就是剩下一人一枪,也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。”
敌人在一天的时间内,连续组织了27次反扑。 1营伤亡太大了,赵兴元命令3连把所有伤员的武器弹药全部收容起来,负责供给一线部队。“前面打掉一个,你们就负责补充一个。”赵兴元对3连连长说。
3连3排排长刘永秀的两腿全被炸断了,看到赵兴元过来,一把将赵兴元抱住,说:“营长,我不行了,你一定要为我报仇啊。”赵兴元握着他的手,点了点头。“等我回来时,他的血已经流完了。”赵兴元说。
团长看到1营的情况,通知赵兴元撤下来,但遭到了赵兴元的坚决拒绝。“我们营在壕沟里还倒下了几十人,有牺牲的,有受伤的,我怎么舍得丢掉他们。”赵兴元向团长请求:“你支援我一些手榴弹吧,我一定能打下来。”
团长派出一个连,专门给赵兴元运送手榴弹。经过一天的激战,赵兴元和5名战士冲上了配水池阵地。1营仅剩的6个人,俘虏了敌守军150多人。
当挑着牛肉包子的炊事员趟过延绵100多米的尸体,登上配水池阵地时,一屁股坐在地上,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。
今天的配水池,虽几经风雨剥蚀,灰色墙体上累累弹痕依然清晰可见。当年国民党士兵曾用白灰写着“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的汉!”“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!”
“他们是铁打的汉,而我们,是打铁的汉。”赵兴元说。